金鶯公園三十週年:「永遠改變棒球」的棒球場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 侯友宜宣示查出進口雞蛋黑幕
原巴爾的摩與俄亥俄鐵路公司倉庫大樓(B&O Warehouse),矗立於球場右外野後方,是金鶯公園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 丹尼爾/攝影
美國時間八月六日下午,在巴爾的摩(Baltimore)舉行的匹茲堡海盜與巴爾的摩金鶯之戰賽前,舉辦了金鶯主場「金鶯公園」(Oriole Park at Camden Yards)啓用三十週年慶祝活動。名人堂投手「穆帥」穆西納(Mike Mussina)、生涯五百轟、三千安的重砲一壘手艾迪.莫瑞(Eddie Murray)負責開球,現役的金鶯新生代球員穆林斯(Cedric Mullins)和海斯(Austin Hays)接捕,活動也邀請了隊史幾位重要球員,包括名人堂傳奇球星、「金鶯先生」布魯克斯.羅賓森(Brooks Robinson),在1992年開幕賽投出金鶯公園的第一球、並收下完封勝的投手瑞克.沙克裡夫(Rick Sutcliffe),和在2011年球季末,一棒擊沉波士頓紅襪的季後賽希望的小將安迪諾(Robert Andino)。
美理想家庭「生幾個」?半數想要2到3個孩子
在這座球場創下連續出賽2131場的「鐵人」紀錄的小瑞普肯(Cal Ripken Jr.),雖不克出席,也錄製了一段影片給現場球迷,共襄盛舉。很可惜,在金鶯隊待過四年、度過生涯巔峰的臺灣投手陳偉殷,並不在受邀嘉賓之列。本季意外強勢的金鶯隊在這場別具意義的比賽中也很爭氣,以6:3擊敗來訪的海盜,持續在美國聯盟季後賽的外卡競爭中保有一席之地。

金鶯請來球隊史上的強打者莫瑞(左)與巨投穆西納(右)來開球。 美聯社
說到金鶯公園,這座在1992年落成啓用的「復古經典式(retro-classic)」球場,在大聯盟球場演變史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因爲美式足球的興起,在美國建造的大型體育場館,多爲棒球、美式足球兩用,因外型多爲標準的圓形設計,被戲稱爲「混凝土甜甜圈(concrete doughnut)」體育場。這類體育場多建在郊區,有大片的停車場和超大的觀衆容量,着重於球場的功能性,但在美感上,多半一成不變、缺乏特色。現在大聯盟唯一還在使用的棒、足兩用球場,奧克蘭運動家隊主場奧克蘭競技場(Oakland Coliseum,現已改名RingCentral Coliseum),可說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之一。
對於棒球運動來說,多功能球場犧牲了球場在形狀、配置、和景觀裝飾可以多加變化的可能性,在設計上,也遷就於美式足球所需的超大容量觀衆席和電視轉播需要的空拍視覺效果。也因此,對大聯盟球隊來說,混凝土甜甜圈類型的場館,並不是理想的主場場地。
金鶯公園的設計恰反其道而行:這座棒球專用的球場,捨棄了一成不變的圓環型外觀,而是以不規則的外野(410呎左中外野最深,左外野邊線333呎,最短的右外野只有318呎)展現自己的特色。在建材和色調上,以紅磚爲主,裸露在外的支撐鋼柱,頗有和百年曆史的波士頓芬威球場(Fenway Park)、芝加哥瑞格里球場(Wrigley Field)相較勁的味道。容量上,金鶯公園落成時,最多可容納約四萬八千名觀衆,以當時動輒六、七萬的球場標準,算是小的。不過,講求「小而美」的設計,也是儘可能讓觀衆的座位更接近球場,讓觀賽經驗更加提升。
華航棒球訓練營攜手陳偉殷、王維中 指導學生傳承經驗

存债感升高 美债ETF买气爆棚
金鶯公園只能容納4萬8000名觀衆,在大聯盟中算是小而美的球場。 歐新社資料照片
當然,金鶯公園最著名的就是右外野後方的長條狀紅磚建築物。這座建於二十世紀初、原爲巴爾的摩與俄亥俄鐵路公司倉庫大樓(B&O Warehouse)的建築,可說是金鶯公園成爲「永遠改變棒球的棒球場」(the ballpark that forever changed baseball)的最大原因。從本壘的方向望向右外野,這座建築物提供了完美的背景,不僅僅立刻告訴觀衆,「這裡就是巴爾的摩!」同時也把球場和巴爾的摩的天際線連接起來,象徵性的連起了金鶯隊和所在城市的認同和歷史。在倉庫大樓與球場之間的尤託街(Eutaw Street),在沒有比賽的日子,其實就是巴爾的摩市區的一條街,任何人都可以近距離看到球場內部的模樣。這樣的開放設計,也更緊密地讓當地球迷建立在地的棒球認同。
除了球場外觀,球場內部的設計和小細節,也有獨到之處。對球迷來說,位於中外野的牛棚,是近距離接觸球員、找球員簽名、要顆紀念球的好去處。與大多數球場不一樣,金鶯公園把客隊和主隊的牛棚放在一起,都在中外野的「打者之眼」旁邊,主隊在樓下、中左外野全壘打牆邊,和球場只隔一個門。而客隊牛棚在樓上,距離中外野的觀衆席走道只有短短几公尺的距離。每當有客隊投手熱身,常有大批球迷在旁圍觀。我想,這樣巧妙的設計,應該多少可以增加一些主場優勢,讓主場球迷的聲勢干擾到客隊投手練習吧!當然,如果要近距離觀看或拍攝大聯盟等級的投球,應該少有其他地方比金鶯公園的牛棚區更適合的了。

金鶯公園牛棚位置就在中外野觀衆席之前,球迷可以清楚看到後援投手的練投情形。 丹尼爾/攝影
另一邊,右外野觀衆席,也有別出心裁的巧思。右外野靠近標竿的一整區,沒有座位,而是做成一片廣場,讓球迷可以靠着欄杆站着看球,這裡剛好俯瞰着右外野手的守備位置。因爲右外野距離短,且沒有座位阻礙,這個空曠的廣場是接左打者全壘打球的好地點。著名的專業球迷、棒球收藏家Zack Hample,就常常在這邊流連、搶接全壘打球。而只要全壘打越過這個廣場,在尤託街落地,這顆全壘打就會列入金鶯公園的史冊:落地的「彈着點」會被記錄下來,在地上做成一個球形的銅牌,上面記錄打者的名字和日期。從1992年開幕至今,已出現115顆尤託街全壘打,但真的遠到打到鐵路公司倉庫大樓的牆壁上的,只有一顆:由小葛瑞菲(Ken Griffey Jr.)在1993年的明星賽全壘打大賽擊出,距離465英呎,這也是至今唯一紀錄在牆壁上的全壘打紀錄銅牌。
妻夫木聰當現代怪醫黑傑克 手術室貴到媲美進口車

蕾米莉亚的大晦日
小葛瑞菲在1993年明星賽全壘打大賽,擊中倉庫大樓的全壘打標記。 丹尼爾/攝影
中光电两产品 Q4出货估减缓
金鶯公園落成之後,廣受好評,帶起了復古風棒球場的興起。1992年至今,大聯盟總共建造了二十二座球場,許多都是以金鶯公園爲範本,加入復古的元素,並儘可能和附近的建築物融合。1995年啓用的科羅拉多洛磯隊主場庫爾斯球場(Coors Field)、2001年啓用的海盜隊球場PNC Park、2004年啓用的費城市民銀行球場(Citizens Bank Park)、2009年啓用的紐約大都會花旗球場(Citi Field),都是復古經典棒球場的例子。
如果我們從金鶯公園的成功,回過頭來看新竹棒球場重新啓用的風波,有幾個可以參考的重點。第一,金鶯公園在設計的階段,儘管是由州政府出錢建造,但合約內容規定,金鶯隊擁有球場設計的否決權。也就是說,金鶯球團可以就本身的商業和球隊需求,主導球場的設計。第二,建造棒球場除了需要專業人士評估球隊與球員的特殊需求外,球場與專屬球隊、當地城市的文化連結,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金鶯公園的鐵路公司倉庫大樓、聖路易的布許球場(Busch Stadium)的拱門(Gateway Arch)背景、匹茲堡PNC球場中外野後方的羅伯託.克萊門特橋(Roberto Clemente Bridge),都是重要的球場元素,使球場與城市意象結合,強化球隊的在地認同。臺灣的職棒場地,在由個別球隊認養之後,不管是球場內部的設計變化,或是與在地文化的象徵連結,甚至對於棒球場館或相關文物歷史的重視,都是各球團可以努力的方向。